大闸蟹的选购技巧和选购方法
选购技巧
1、看蟹壳壳贝色泽鲜明,有光泽,且呈墨绿色的,一般都体厚坚实;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能挑选到“金毛金爪”的更好。
2、看肚脐肚脐突出来的,一般都脂肥膏满:凹进去的,大多是膘体不足。当用手拿蟹时还要觉得够“重”,这才挑到肥美多膏,蟹肉丰满的大闸蟹。 看蟹足足爪结实,蟹足上的“脚毛”丛生,一般都膘足老健;无毛的,大多是体软无膘。
3、看雌雄俗话说:“农历八月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因为农历九月过后雄蟹性腺成熟好,滋味营养最佳。只是现在大家都喜欢选择雌性。一般肚脐圆形的为雌蟹,肚脐尖形的为雄蟹。
4、看活力将蟹翻转身来,能迅速用蟹足弹转翻回的,说明活力强;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时间不能长。
5、也可通过其“横行”来观察,爬行时肚腹离地者就是好货。当然,其蟹足均被绑住,那就不在此列了。不过,还可看蟹是否反应灵敏,若用手或枝条触动其眼睛旁边时,眼珠子会灵活闪动,反应敏捷,或者会“口喷白泡”者,还是够生猛和新鲜的。
储存简述
保存方法一
冰箱保存阳澄湖大闸蟹,大家都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鲜活水产品,离水后保存时间较短,所购数量能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吃完的大闸蟹保存比较简单:选活力旺盛的大闸蟹,把阳澄湖大闸蟹的脚和大闸捆起来--以减少大闸蟹体力消耗,然后放在冰箱的冷藏柜,盖上湿毛巾保存即可,每天吃的时候先挑选活力不足的吃,活力足的大闸蟹可继续保存,
区分的办法是:用手轻触大闸蟹的眼睛,如果反应不灵敏就先吃掉。
保存方法二
塑料桶/盆保存阳澄湖大闸蟹,选活力旺盛的阳澄湖大闸蟹,准备一个30-50公分高的塑料桶/盆,塑料桶/盆内壁光滑不易逃跑,把阳澄湖大闸蟹放入其中---不能层叠;然后加水至大闸蟹身体的一半高---主要是保湿,不能把大闸蟹全部埋住,因为您不太可能备有增氧设备,如果水太深螃蟹会缺氧窒息而死,桶/盆无须加盖,每天检查大闸蟹,把活力不足的大闸蟹及时吃掉,采用这种方法保存阳澄湖大闸蟹,气温不高的时候大闸蟹保存可超过5天。
其他相关说明
1. 虚寒人士不宜吃大闸蟹
2. 皮肤敏感人士不宜吃大闸蟹
3. 胆固醇过高人士不宜吃大闸蟹
4. 孕妇不宜吃大闸蟹
5. 切忌半生熟吃大闸蟹.
6. 切忌吃蟹心 .蟹的双鳃之间有一个六角形的白色蟹心,极其寒凉,虚寒人士不宜。另外,但凡内脏都不宜吃,因内脏积聚重金属,多吃易中毒.
7. 柿蟹同吃,定见阎王 蟹肉含丰富蛋白质,柿子含鞣质,同时吃造成蛋白质凝固,导致肠痉挛。
8. 切忌以啤酒送蟹
9、不能和冰冷食物一起吃。
11、通俗的说“螃蟹和蛇,鳝鱼一样是先腐败后死亡,蛇和鳝鱼也只能活杀活吃。
正宗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有四大特征:
青背:阳澄湖大闸蟹的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泽;由于这种色彩大方洁净,惹人喜爱,故称青壳蟹。这是清澈的阳澄湖水赋予它的独特外表。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青背上象涂上一层明油,粗看近似灰色,细看水晶灯,灰中带青,青而发亮,和其他螃蟹相比,显得神气十足,简直象个威风凛凛、光彩照人的铁甲将军。
白肚:贴泥的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肚壳一般都是白色的,白得不同寻常,它白中带,有光泽,给人晶莹洁白的感觉。这是因为清澈的阳澄湖湖底长有茂密的猪鬃草和其它水草,,栖息在这里的大闸蟹常在水草上爬行,与水草发生磨擦,犹如器皿在清水中不停地洗涮、上光。因此,阳澄湖大闸蟹的白肚外观上能给人一种玉质般的美感。
金爪: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蟹爪金黄,坚实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威风凛凛。阳澄湖大闸蟹蟹爪近似上等烟丝的金黄色,故又名金爪蟹,而普通螃蟹常与泥浆接触,则呈灰褐色。阳澄湖大闸蟹的“金爪”,也是阳澄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它的,螃蟹在湖底爬行,爪子常插入黄泥砂砾,常踩踏水草,这不仅比常在松软的泥浆中爬行洁净得多;而且由于湖底坚硬、平坦,宛如一个天然运动场,蟹在上面爬行,自然就练出了与其魁梧身材相称的坚强有力的爪子。
黄毛: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腿的毛长而呈黄色,根根挺拔;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两螯八腿上的茸毛都是金黄色的,且长达3-4厘米,普通的螃蟹不仅爪呈灰褐色,而且螃蟹的茸毛也短。
注意事项
存放的熟螃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做现吃,不要存放。
忌吃死蟹。
相关推荐
3760次阅读 2021-07-05 00:41:25
455次阅读 2021-08-12 05:02:46
474次阅读 2021-08-29 12:05:28
热门文章
你的养生服务专家
免费查询知识
精选阅读
-
十大容易流产的水果 孕妇不能吃的十大水果
孕妇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怀孕期间,孕妇要注意的地方有很...
14028次阅读
-
翅果菊的功效作用和药用价值
翅果菊又称之为山莴苣,苦窝笋(江西省),山马草(广东...
6456次阅读
-
四季养生:春养肝,夏养肾,秋养肺,冬养心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
598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