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草,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根状茎斜升,有粗纤维状根。茎单生,或2-3簇生,直立,圆柱形,少分枝。基生叶多数,丛生,平铺地面,叶柄长约2cm;叶片匙状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下延成狭翅,边缘具不规则粗齿或波状缺刻,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或紫红色,幼时被毛,老则脱落或近无毛,叶脉明显;茎生叶互生,叶片较基生叶小而少,几无柄。头状花序,排列成聚伞花序,顶生;总苞短钟状,苞片1列,覆瓦状排列。
根茎
紫背草一年生草本,根垂直。茎直立或斜升,高25-40厘米,稍弯,通常自基部分枝,灰绿色,无毛或被疏短毛。
叶
紫背草的叶质较厚,下部叶密集,大头羽状分裂,长5-10厘米,宽2.5-6.5厘米,顶生裂片大,宽卵状三角形,顶端钝或近圆形,具不规则的齿,侧生裂片通常1对,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钝或尖,具波状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常变紫色,两面被短卷毛;中部茎叶疏生,较小,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无柄,基部箭状抱茎,顶端急尖,全缘或有不规则细齿;上部叶少数,线形。
花
紫背草为头状花序长8毫米,后伸长达14毫米,在开花前下垂,花后直立,通常2-5,在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花序梗细,长2.5-5厘米,无苞片,总苞圆柱形,长8-14毫米,宽5-8毫米,基部无小苞片;总苞片1层,8-9,长圆状线形或线形,黄绿色,约与小花等长,顶端渐尖,边缘窄膜质,背面无毛。小花粉红色或紫色,长约9毫米,管部细长,檐部渐扩大,具5深裂。
果
紫背草的瘦果圆柱形,长3-4毫米,具5棱,肋间被微毛;冠毛丰富,白色,细软。
紫背草喜温暖阴凉、潮湿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0-32℃,常生于疏松、湿润之处但较耐旱、耐瘠,能于干燥的荒坡上生长,不耐渍,忌土壤板结。
紫背草常生于山坡荒地、田埂、路旁,海拔800-2100米。紫背草在北京有栽培,逸生。
精细整地
虽然紫背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为了培育壮苗,应选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气性良好、保水保肥、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宜,施足基肥,可施腐熟有机肥22.5-30.0吨/小时平方,播种前疏松土地,开沟起垄,垄面宽1.5米。
移栽定植
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进行定植,施足基肥,施腐熟有机肥22.5-30.0吨/小时平方、尿素150千克/小时平方和复合肥45千克/小时平方作底肥。移苗前2小时,将小苗浇透起苗水,起苗时尽量多带些土。定植的株行距为(15-20)厘米×20厘米,淋足定根水。直播的分2-3次间苗,定苗株行距与定植的相同。
田间管理
紫背草定植后25天左右方可采摘,此期间要注意防止杂草生长和土壤板结。注意经常松土,加强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发现开花及时摘除。每采收1次追肥1次,施尿素75-150千克/小时平方,用水淋施,促进新梢发生,提高产量。遇到雨水天气应及时排放积水,以免影响生长。
播种繁殖
选用新鲜、饱满的一点红种子。播种前先把地整细、整实、整平,浇透水,待土略干后进行撒播。每667平方米用种500克,播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细沙土,防止有风时把种子吹走。盖土不宜太厚,否则影响出苗率。育苗期间注意多淋水,保持土壤湿润。
根茎繁殖
紫背草用根状茎繁殖。在秋、冬季或早春时,结合采收选取有芽的嫩茎,截成长3-7厘米的小段,按行株距25厘米开穴,深3-6厘米,每穴栽3段,成品字形排放,栽后覆土或盖上土杂堆肥。
紫背草原是野生品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也可少用或不用农药,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理想的种类。一般为害较多的虫害只有蚜虫,一旦发现,用一遍净(吡虫啉含量为10%)或蚜虱净600克/小时平方喷雾即可。危害较多的病害有锈病,发现后用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防治即可。
紫背草产中国云南(昆明、大姚、楚雄、广通、开远、峨山、玉溪、易门)、贵州(绥阳、兴义、安龙、册亨、赤水)、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宜兴)、浙江(杭州、宁波)、安徽(舒城、霍山、金寨及皖南山区)、广东(汕头、广州)、海南(儋县、安定、崖县、陵水、琼中)、福建、台湾。
紫背草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和非洲也有广泛的分布。
紫背草模式采自斯里兰卡。
紫背草为一年生草本,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小花粉红色或紫色,可作栽培观赏用。
291 阅读 21-09-04
364 阅读 21-09-04
460 阅读 21-09-04
337 阅读 21-09-04
407 阅读 21-09-04
288 阅读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