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拉丁学名:Fritillaria thunbergii),多年生草本。
浙贝母的鳞茎为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
浙贝母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
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
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系本品。
浙贝母的植株长50-80厘米。鳞茎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
浙贝母的叶在最下面的对生或散生,向上常兼有散生、对生和轮生的,近条形至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花1-6朵,淡黄色,有时稍带淡紫色,顶端的花具3-4枚叶状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
花被片长2.5-3.5厘米,宽约1厘米,内外轮的相似;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5;
浙贝母的花药近基着,花丝无小乳突;柱头裂片长1.5-2毫米。
浙贝母的蒴果长2-2.2厘米,宽约2.5厘米,棱上有宽约6-8毫米的翅。
浙贝母的花期为3-4月,果期为5月。
浙贝母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
浙贝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
浙贝母根的生长要求气温在7~25℃,25℃以上根生长受抑制。
平均地温达6~7℃时出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4~30℃,在此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
浙贝母开花适温为22℃左右。-3℃时植株受冻,30℃以上植株顶部出现枯黄。
浙贝母鳞茎在地温10~25℃时能正常膨大,-6℃时将受冻,25℃以上时就会出现休眠。
浙贝母鳞茎和种子均有休眠作用。鳞茎经从地上部枯萎开始进入休眠,经自然越夏到9月即可解除休眠。
浙贝母的种子则经5~10℃2个月左右或经自然越冬也可解除休眠。因此生产上多采用秋播。种子发芽率一般在70%~80%。
选地整地
选择河流、山脚、大溪两侧的冲击土为最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沙质壤上,排水良好的,可与前茬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轮作。
黏壤、过沙的土壤均不适宜。种过浙贝母的地,不能连种3次,否则易得病害。地选好后深翻18~20厘米,耙细耙平,做成宽200厘米,高12~15厘米的畦,畦沟深15~20厘米,宽30厘米左右。
每公顷施腐熟的厩肥和堆肥37500~75000千克,均匀施入表土层。
种子繁殖
浙贝母采用种子繁殖要经过4~5年,繁殖才达到2号、3号鳞茎大小。
种子繁殖提高繁殖率,节约大量的药材,但种子繁殖时间太长,绝大多数采用无性繁殖。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点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栽后半个月浅除一次草,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并和施肥结合起来。
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
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
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
重施基肥,在畦面上开浅沟,每公顷人粪尿15000千克施于沟内,覆土,上面再盖厩肥、垃圾和饼肥混合发酵的肥料,打碎,37500千克左右,整平,免妨碍出苗。
商品田再加化肥300千克,第二年2月苗齐后再浇苗肥,每公顷人粪尿11250~15000干克,稀释水浇于行间。
摘花以后再施一次花肥,方法同上。
灌溉排水
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
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
摘花
为了使鳞茎充分得到养分,花期要摘花,不能摘得过早或过晚。
当花长2~3朵时采为合适。
病害防治
灰霉病〔Botrytis elliptica(Berk.)GKe〕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后先在叶片上出现淡褐色的小点,以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有明显的水渍状环,不断扩大形成灰色大斑;
花被害后,干缩不能开花,花柄绞缢干缩,呈淡绿色;幼果被害呈暗绿色而干枯,较大果实被害后,在果皮及果翼上有深褐色小点,不断扩大,逐渐干枯。被害部分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能长出灰色霉状物。
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发生,4月中旬盛发,危害严重。
本病以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产生菌核落入土中,成为第二年初次浸染的来源。
防治方法:
① 浙贝收获后,清除被害植株和病叶,最好将其烧毁,以减少越冬病原。
② 发病较严重的土地不直重茬。
③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浙贝的抗病力。
④ 发病前,在3月下旬喷射1:1:100的波尔多液,7~10天1次,连续3~4次。
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
发病是从叶尖开始,叶色变淡,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渐向叶基蔓延,有的因环境关系,不向叶基部深入发展而出现叶尖部分枯萎现象,病部与健部有明显界限,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危害,直至浙贝地下部枯死。
如在清明前后春雨连绵则受害较为重,浙贝黑斑病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被害植株和病叶上越冬,第二年再次浸染危害。
防治方法:同灰霉病。
防治方法:同软腐病。
葱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 Kevan)体很小,成虫体长0.07厘米左右,灰白色,有足4对,赤褐色,背面有两个近圆形点(食团),经常群集寄生于鳞茎内,使鳞茎腐烂。葱螨从卵经幼虫到成虫,约经9~30天。
温度在25℃左右时繁殖最快,每条成虫可产卵50~100粒,多的在500粒以上,所以繁殖很快;温度在10℃以下及干燥的环境,能限制它的活动及繁殖。东贝母(变种)var. chekiangensis Hsiao et K. C. Hsia
植株较矮小,长15-30厘米;鳞茎由3枚鳞片组成,直径约1厘米;叶以对生为主,很容易辨认。
产浙江东阳,当地有栽培。鳞茎为药材“东贝”的来源。东贝远销广东,代川贝用。
浙贝母产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
浙贝母也分布于日本。
化学成分
鳞茎含浙贝母碱(verticine)即浙贝甲素(peimine),去氢浙贝母碱(verticinone)即浙贝乙素(peiminine),浙贝宁(zhebeinine),浙贝丙素(zhebeirine),鄂贝乙素(eduardine; ebeinone),浙贝酮(zhebeinone),贝母辛碱(peimisine),异浙贝母碱(isoverticine),浙贝母碱-N-氧化物(verticine-N-oxide),
去氢浙贝母碱-N-氧化物(verticinone-N-oxide)、11-脱氧-6-氧代-5α,6-二氢芥芬胺(11-deoxo-6-oxo-5α,6-dihydrojervine),12,13-环氧-11-去氧-6-氧代-5α,6-二氢-N,O-二乙酰基芥芬胺(12,13-epoxy-11-deoxo-6-oxo-5α,6-dihydrojervine N,O-diacetate),3β,17,23α-三羟-6-氧-N-,O(3)-二乙酰基-12,13-环氧22s,25s,5α-藜芦碱〔12,13-epoxy-22s,25s,5α-veratramine-3β,17,23α-triol-6-one N,O(3)diacetate〕及胆碱(choline)等多种生物碱,
还含浙贝母碱甙(peiminoside),浙贝宁甙(zhebeininoside),贝母醇(propeim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苦鬼臼毒素(picrpodophyllotoxin),
多种二萜类化合物:反式-半日花三烯醇(communol),反式-半日花三烯酸甲酯(communic acid methyl ester),19-异海松醇(isopimaran-19-ol),19-异海松酸甲酯(isopimaran-19-oic acid methylester),对映-16β,17-贝壳松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对映-16β,17-环氧贝壳松烷(ent-16β,17-epoxykaurane),对映-16α-甲氧基-17-贝壳松醇(ent-16α-methoxy-kauran-17-ol),对映-15-贝壳松烯-17-醇(ent-kaur-15-en-17-ol),
对映-16α,17-贝壳松二醇(ent-kauran-16α,17-diol)及脂肪酸:消旋-13-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coriolic acid),消旋-13-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13-hydroxy-9E,11E-octadecadienoic acid),消旋-9-羟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α-dimorphecolic acid),消旋-9-羟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β-dimorphecolic acid)。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贝母尼定碱(baimonidine),异贝母尼定碱(isobaimonidine),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还含茄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即β1-查茄碱(β1-chaconine),茄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毒理毒性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约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误)。
早年曾报道另一种浙贝母碱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0~12毫克/公斤(静脉),对猫为8~10毫克/公斤(静脉)。
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颤,惊厥,便溺。
致死原因为呼吸衰竭,亦可能与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有关。
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490 阅读 21-09-04
422 阅读 21-09-04
254 阅读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