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次关注 21-09-04
340次关注 21-09-04
293次关注 21-09-04
三七(学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主根肉质,呈纺锤形。茎暗绿色,指状复叶,轮生茎顶;叶柄具条纹,叶片膜质,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100朵左右;总花梗有条纹,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小苞片多数,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形,稍扁,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果扁球状肾形,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7-8月开花,8-10月结果。
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三七是以其根部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因常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根茎
三七是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肉质,1条至多条,呈纺锤形。茎暗绿色,至茎 先端变紫色,光滑无毛,具纵向粗条纹。
叶
三七的指状复叶3-6个轮生茎顶;托叶多数,簇生,线形,长不足2毫米;叶柄长5-11.5厘米,具条纹,光滑无毛;小叶柄中央的长1.2-3.5厘米,两侧的长0.2-1.2厘米,无毛;叶片膜质,中央的最大,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侧叶片最小,椭圆形至圆状长卵形,长3.5-7厘米,宽1.3-3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偏斜,边缘具重细锯齿,齿尖具短尖头,齿间有1刚毛,两面沿脉疏被刚毛,主脉与侧脉在两面凸起,网脉不显。
花
三七的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80-100朵或更多;总花梗长7-25厘米,有条纹,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苞片多数簇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花梗纤细,长1-2厘米,微被短柔毛;小苞片多数,狭披针形或线形;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形,稍扁,边缘有小齿5,齿三角形;花瓣5,长圆形,无毛;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2室,花柱2,稍内弯,下部合生,结果时柱头向外弯曲。
果
三七的果扁球状肾形,径约1厘米,成熟后为鲜红色,内有种子2粒;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微具三稜。
三七的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三七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
选地
三七多系家种,栽培土地宜选择向阳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质黑壤土为佳,灰土次之,红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选地是引种三七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选海拔700-1500米、东阳、坡度10-20度的山坡。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区或丘陵平原地区,病虫害比较严重,而且叶片常出现早期脱落现象。经验证明,宜选阴凉通风,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阴的山坡为好。
搭棚
搭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木柱、木横梁结构的天棚,即用木条、竹条构成,棚高5.5-6尺。另一种是木柱铁线结构的天棚,即用铁丝代替横梁,柱距8尺左右,每亩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光照和温度。根据不同季节和温度的高低而进行调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较弱,可以稀盖,一般透光度可为65%-75%,以后随光照的增强和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盖稀些,南坡光强可盖密些。
作畦
作畦一般需顺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间操作。畦宽为1.8-2尺,畦高5-6寸,畦长可随地形而定,沟宽1尺,畦面呈鱼背形。作畦后,于畦面每亩施基肥30-50担,基肥的比例为牛粪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过磷酸钙、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须腐熟后施用,均匀撒布在畦面,与土壤充分混合。
选种播种
选三四年生三七所结的果实中成熟和饱满的种子,在冬季10-11月间,随采随播,播后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盖一层,上面再盖草皮一层,促进其种子发芽。采用点播方式,行株距为3×2寸或3×3寸,每亩需种28-32万粒,覆土4-8分厚,稍压后再覆盖一层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剂消毒),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分蒸发,又可防止阴棚漏雨打烂畦面,影响幼苗生长。覆盖厚度为0.3-0.5寸,覆盖畦面约80%。
易地移植
三七在苗床生长一年后(俗称“籽条”)必须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须与苗床用同样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间进行。将苗床的“籽条”掘起,剪去茎叶,俗称“棵子”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盖本土寸许,按7×6寸或8×6寸行距开沟,沟深1-1.5寸,栽苗时,使苗与沟底呈20-30度角,边栽边盖土,厚度以不露出芽头为准,不宜太厚,再盖约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见土为原则。
调整天棚
天棚透光度大小,对三七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透光度过小,植株细弱,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开花结果也少;透光度过大,叶片变黄,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春季透光度为60%-70%,夏季稍小为45%-50%,秋分后气温转凉,透光度可逐渐扩大为50%-60%。
除草施肥
不论一年或两年以上园地,必须做到见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则7-8次,约每隔1-2个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约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达70%时进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叶时,每亩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过磷酸钙50斤,发酵后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绿肥(将绿肥切碎沤制发酵),将发酵好的绿肥均匀撒布畦面。
冬季护理
主要是清除残叶,稀疏围篱(调整透光度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围篱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剂消毒),目的是为了调整棚内温度、湿度和减少越冬病虫。然后于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
种子繁殖
选种种子处理
每年10-11月,选3—4年生植株所结的饱荫成熟变红果实,摘下,放人竹筛,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可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三七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应随采随播或采用层积处理保存。
播种
用工具划印行,以行株距6厘米×5厘米进行点播,然后均匀撒一层混合肥(以腐熟农家肥或与其它肥料混台),畦面盖一层稻草,以保持畦面湿润和抑制杂草生长,每亩用种7万-10万粒,折合果实10~12千克。 如播种浇水后采取覆盖银灰色地膜的方法,可起到明显的增产和良好的保水节肥等效果。
苗期管理和移栽
天气干旱时,应经常浇水,雨后及时排去积水,定期除草。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为主,通常追施3次,第一次在3月份苗出齐后进行,后2次分别在5月、7月进行。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光照度变化加以调节。三七育苗一年后移栽,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起根时,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胞。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并分级栽培。三七苗根据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级:千条根重2千克以上的为一级;千条根重1.5~2千克的为二级;1.5千克以下的为三级。移栽行株距:一、二级为18厘米×15~18厘米;三级的为15厘米×15厘米。种苗在栽前要进行消毒。多用300倍代森锌浸蘸根部,浸蘸后立即捞出晾干并及时栽种。
三七常见的病虫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疫病、蚜虫、红蜘蛛、蚧壳虫。
病害防治
立枯病三七产中国云南东南部(砚山、西畴、文山),生于海拔1200-1800米地带。在广西西南部亦有栽培。
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456 阅读 21-09-04
223 阅读 21-09-04
458 阅读 21-09-04
396 阅读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