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是茜草科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紫红色或橙红色,圆柱形,肉质,茎粗糙,嫩枝四棱,有倒生的小刺。叶轮生,单叶; 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面粗糙,叶柄长短不等,花淡黄色,聚伞花序;果实成熟,黑色或紫黑色。分布于朝鲜,日本,俄斯等远东地区。
茜草常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茜草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茜草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茜草是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1.5-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数至多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细长,方柱形,有4棱,棱上生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叶通常4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顶端渐尖,有时钝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脉上有微小皮刺;基出脉3条,极少外侧有1对很小的基出脉。
茜草的叶柄长通常1-2.5厘米,有倒生皮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盛开时花冠檐部直径约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长约1.5毫米,外面无毛。浆果小球形,肉质,直径通常4-5毫米,成熟时橘黄色,后由红色转黑色。
茜草的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cm,宽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
茜草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茜草喜凉爽气候和较湿润的环境,性耐寒,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土壤以肥沃、深厚、湿润、含腐植质丰富的壤土为好,最好为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
茜草常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或灌丛中,常见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地势高燥、土壤贫瘠以及低洼易积水之地均不宜种植。
茜草2月出苗,4~7月为地上植株营养生长期。凉爽、湿润的气候能促进主茎多分枝。夏季高温炎热时,叶面蒸发量大,生长相对缓慢,有时也会出现枯萎现象,但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抗旱力加强。立秋后,主茎生长逐渐减慢,从主茎的顶端及中下部基节处陆续开始抽生花枝,主茎顶端约能抽9~10对花枝,8月上中旬孕蕾,9月上旬为盛花期;在开花的同时、根部生长进入旺盛期。枝条的茎节处会发根,尤其在风调雨顺、土壤疏松的条件下,生根能力更强,冬季地上部分枯萎。
茜草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我国主产分布于安微、河北、陕西、河南、山东。
整地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播种:茜草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田间管理
茜草苗高30cm左右,应搭支架以利生长。苗期喜荫,用油菜、玉米间作,生长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长,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粪肥,第2年4月施1次追肥,第3、4年可增施磷、钾肥。每年要摘除花轴。
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生长要点
茜草2月出苗,4~7月为地上植株营养生长期。凉爽、湿润的气候能促进主茎多分枝。夏季高温炎热时,叶面蒸发量大,生长相对缓慢,有时也会出现枯萎现象,但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抗旱力加强。立秋后,主茎生长逐渐减慢,从主茎的顶端及中下部基节处陆续开始抽生花枝,主茎顶端约能抽9~10对花枝,8月上中旬孕蕾,9月上旬为盛花期;在开花的同时、根部生长进入旺盛期。枝条的茎节处会发根,尤其在风调雨顺、土壤疏松的条件下,生根能力更强,冬季地上部分枯萎。
收获加工
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先将地上茎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要出售。亩产量150公斤。
一、选地整地
1.育苗地
宜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和近水源的地方。播前深翻土地,每亩施入厩肥1500~2000千克,结合整地时翻入土中做基肥。
2.定植地
茜草栽培宜选半阳半阳的荒地或平地,宜成片栽植,便于管理。选地后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整平耕细,做宽1.3米的高畦或平畦栽植。
二、定植
移栽为春栽或秧栽,移栽时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挖穴,穴深15厘米左右,穴底要挖松整平。穴内先施入适量火土灰,与底土拌匀做基肥。然后,每穴栽入壮苗1株,栽正、栽稳,使根系舒展。栽后压紧,浇透定根水,以利成活。
三、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施肥
幼苗出土后,于5、7、10月各进行松土除草1次,松土宜浅,杂草要除净。并结合施追肥1次。头2次施用人畜粪水,每亩2000~2500千克。第3次冬季,重施1次越冬肥。每亩施用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千克,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越冬。
2.设立支柱
茜草为攀缘藤本,当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茎藤攀缘生长。
3.除花
茜草于7~9月孕蕾期,除留种地外,一律摘除花序,使养分集中于茎藤及根生长,有利增产。
茜草常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分株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
茜草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10月种子成熟采收。播种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cm开浅沟,条播,覆土压实。
扦插繁殖
选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茜草茎蔓,每2—3节剪成插条。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节。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四川地区在2-3月,选择呈圆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个节以上约33cm长的插条,在己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开穴,深约15-20cm,每穴插2-3根,插条顶端露出畦面,填土压紧,浇水。
分株繁殖
11月上旬或3月,将茜草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药,留下根茎分切成每丛有芽2-3个,并带有9cm长须根的小段,按行株距35cm×30cm,深20cm开穴,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根腐病
茜草的根腐病于6-7月发生,使枝叶调萎,叶片发黄,根部发黑腐烂,逐渐枯死,发病初期,
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于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防治,或用多菌灵防治。
褐斑病
茜草的褐斑病于7月发生,为害叶部,可用1:1:12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也可用粉锈宁防治。
白粉病
茜草也常见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射。
虫害
茜草常见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可用蚜螨净防治。
主要分类
1、长叶茜草
茎呈显著的四方形,叶为披针形,长2~10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使用于四川、贵州。
2、中华茜草
叶柄较短,叶阔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较短。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
3、狭叶茜草
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果实黑色。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
4、黑果茜草
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
茜草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中国大部分省区有出产,亚洲热带地区南至澳大利亚等地也有。
茜草在我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经济价值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地血,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茜草是一种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经套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文献记载
《黄帝内经》载有"四鸟贼骨-藘茹丸",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本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别录》指出茜根"可以染绛……生乔山川谷。"《本草经集注)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蜀本草》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以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绛等特点,与今之茜草之原植物相符。
《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
《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
文献论述
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
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医林纂要·药性》)
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药义明辨》)
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血证滞者多也。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革金裘本草述录》)
6、缪希雍:"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于》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7、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淳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8、《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皆为茜草之隐称也。
9、《玉篇·草部》:“蒨,青葱之貌。”谓其草盛,陶弘景言此草“丰贱”,故“蒨”,当由长势茂盛得名。
10、《说文》:“蒐,茅蒐,茹藘(一作蘆),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人血所生”乃古人虚妄之说。段玉裁注:“云人血所生者,释此字所以从鬼也。从卄鬼,会意。茅蒐、茹蘆皆叠韵也。”
11、《说文》作“茹蘆”,按《说文》:“茹,饲马也。”
12、《尔雅义疏》云:“今田家名驴馓子,驴喜啖之也。”此名因饲驴而得,字因义类,从“卄”作“茵”,因此茹藘本当为茹蘆。血见愁及诸”破血”、“活血”等名皆由化瘀止血之功。其根色紫赤,可用以染绛,故有地血、染绯草、红根草诸名,过山龙、九龙根、牛蔓等,皆因攀援蔓生而命名。叶四片轮生,故有四轮草、风车草之名。
13、《纲目》云:“数寸一节,每节五叶”(观察有误),故称五爪龙、五叶藤。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14、《黄帝内经》载有"四鸟贼骨-藘茹丸",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本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
15、《别录》指出茜根"可以染绛……生乔山川谷。"
16、《本草经集注)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
17、《蜀本草》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
18、《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以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绛等特点,与今之茜草之原植物相符。
茜草的花语:爱的呵护,分享伤痛。
茜草为止血中药,顾名思义茜草的花语为爱的呵护。茜草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作用,且茜草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
458 阅读 21-09-04
427 阅读 21-09-04
553 阅读 21-09-04
269 阅读 21-09-04
400 阅读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