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须(岩须的介绍 岩须是常绿矮小半灌木,高5-25厘米;枝条多而密,外倾上升或铺散成垫状,密生交互对生的叶。叶硬革质,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花单朵腋生;花萼5,绿色或紫红色,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冠)

岩须 0关注

岩须概述

岩须的介绍 岩须是常绿矮小半灌木,高5-25厘米;枝条多而密,外倾上升或铺散成垫状,密生交互对生的叶。叶硬革质,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花单朵腋生;花萼5,绿色或紫红色,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冠 [详情]
  • 中英文名称:岩须 Cassiope selaginoides Hook. f. et Thoms.
  • 别名:长梗岩须、雪灵芝、水麻黄、八股绳、草灵芝、灵芝草、水灵芝、铁刷把

精选图文

更多

岩须功效与作用

岩须

岩须的介绍

岩须是常绿矮小半灌木,高5-25厘米;枝条多而密,外倾上升或铺散成垫状,密生交互对生的叶。叶硬革质,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花单朵腋生;花萼5,绿色或紫红色,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冠乳白色,宽钟状。蒴果球形,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6-7月。产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2000-4500米的灌丛中或垫状灌丛草地。该种全草可入药。

岩须的形态特征


岩须是常绿矮小半灌木,高5-25厘米;枝条多而密,外倾上升或铺散成垫状,小枝长5-7厘米,直径2-2.4毫米,无毛,密生交互对生的叶。


岩须的叶硬革质,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2-3毫米,宽(0.7-)1-1.7毫米,基部稍宽,2裂叉开,顶端稍钝,幼时具1长达0.75毫米的紫红色芒刺,背面龙骨状隆起,有1深纵沟槽,向上几达叶顶端,背面有光泽,无毛,腹面近凹陷,被微毛,边缘被纤毛,以后变无毛,留下疏齿状的残余或全缘。


岩须的花单朵腋生;花梗长1.5-2.2厘米,有时更短,被蛛丝状长柔毛,顶部下弯,花下垂,基部为苞片所包围;花萼5,绿色或紫红色,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3毫米,无毛;花冠乳白色,宽钟状,长7-10毫米,两面无毛,口部5浅裂,裂片宽三角形;雄蕊10枚,较花冠短,花丝长5-7毫米,被柔毛。


岩须的蒴果球形,直径5-8毫米,无毛,花柱宿存。
岩须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岩须的生态习性

岩须生于海拔2000-4500米的灌丛中或垫状灌丛草地。

岩须的概述​

本属概述
D Don in Edinb.New Phil.Journ 17:157.1834 常绿矮小灌木或半灌木。茎平铺或上升。叶片小,互生或交互对生,鳞片状,无柄,通常覆瓦状排列成4行,或斜展而不为覆瓦状,全缘,有时边缘有流苏状缘毛,背面有1深槽或平坦或弓突。花单一,腋生稀顶生,常弯垂;萼裂片4—5,蕾期覆瓦状排列,果期开展,不增大;花冠钟形,白色或淡红色,裂片4—5,短而外弯;雄蕊8—10,稀1 2,着生花冠内侧基部,花丝线形,纤细,花药卵形,顶部有2芒,芒通常反折;花盘具10个钝齿;子房上位,4—5室,花柱柱状,柱头单一,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圆球形,室背开裂。种子细小,长椭圆形,劲直或弯曲,两端钝或具附属物。约20种,分布北半球的环极地区,南经苏联、中国、日本、喜马拉雅地区、克什米尔地区。我国有11种,产四川、云南、西藏,常见于高山。 本属模式种:四棱岩须Cassiope tetragona(Linn.)D.Don


亚科概述

E.Busch in Kom.F1,URSS 18:66. 1952.--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0.1897,pro trib. 通常为常绿灌木,植株大多无毛,稀有鳞片或腺毛;花通常5数;花萼与子房分离,花受精后花萼大小几无变化;花冠坛状或钟状,花后脱落;花药顶孔裂或缝裂,背部有芒或钝形无芒;蒴果室背开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种子有翅或无翅。 约含16属,主产美洲,大多数产暖温带,少数种类产欧洲和北西伯利亚,亚洲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南至东南亚巽他群岛,1属产非洲,限于马达加斯加。我国有7属:岩须属、吊钟花属、木藜芦属、马醉木属、珍珠花属、金叶子属及地桂属


本科概述

木本植物,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少有半常绿或落叶;有具芽鳞的冬芽(主产非洲的欧石南亚科除外)。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顶部通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伸长的管,顶孔开裂,稀纵裂;除吊钟花属Enkianthus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四分体;花盘盘状,具厚圆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1枚;花柱和柱头单一。蒴果或浆果,少有浆果状蒴果;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狭翅,或两端具伸长的尾状附属物;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约103属3350种(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15属,约757种,分布全国各地,生产地在西南部山区,尤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这里也是杜鹃属Rhododendron、树萝卜属Agapetes的多样化中心,且极富特有类群。此前曾记载国产属还有伏地杜鹃属Chiogenes[见《中国植物志》57(3)]、云间杜娟属Therorhodion(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扁枝越桔属Hugeria(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这3个属名在本志及日后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订:Chiogenes=Gaultheria,国产的1种恢复其本来名称: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许多属、种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已为世界各地广为利用,我国常见的有杜鹃属、吊钟花属、树萝卜属的种类。杜鹃属的木材是优良的工艺用材。产我国北方的一些越桔属植物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此外从本科植物中提出过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酚类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从白珠树属中提取冬绿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于医药工业和日用品工业。但已知杜鹃属、马醉木属、金叶子属的一些种,其叶、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强的成分为四环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时必须注意去毒问题。本科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世界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国西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的湿润山坡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落等等,它们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本科不同属、种的植物。杜鹃花科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个亚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为本科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于子房下位,果为浆果特征,将越桔这一类从杜鹃花科独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纪以来也有众多学者以各个学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统,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统仍被传统地应用。本志亦采纳了O.Drude的概念,并认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级上的更动。

岩须的品种分类

短梗岩须 Cassiope abbreviata Hand.-Mazz.
短梗岩须 水灵芝(四川茂汶)、短叶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常绿矮小灌木,高15-20厘米;枝纤细,密集,多次分枝,外倾或直立,小枝长5-10厘米,密生四行覆瓦状排列的叶,直径2-2.5毫米。叶近卵形,鳞片状,长2.5-4毫米,钝头,有干膜质尖头,具干膜质边,背面隆起,无毛,有光泽,具1纵沟槽,长约为叶长的一半,远离叶端,沟槽宽。花单朵,腋生;花梗长约3毫米,密生蛛丝状柔毛,顶部下弯,花下垂;花5,萼片近卵形,长约3毫米,宽2毫米,紫红色,具狭膜质边;花冠钟形,白色或粉红色,长5-7毫米,口部5浅裂,裂片宽三角形,平展;雄蕊10枚,花丝短,无毛,花药椭圆形;子房球形,无毛;花柱无毛。果未见。花期5-7月。
产四川(茂汶、筠连、松潘、黑水)。生于海拔3 800-4 000米的高山草地或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松潘。
本种叶背纵沟槽仅达叶长的1/2,花梗极短,而易于区别。


银毛岩须 Cassiope argyrotricha T. Z. Hsu

银毛岩须(云南植物研究)
常绿小灌木,高12-15厘米;分枝多,密集,直立或外倾,具四行覆瓦状排列的叶。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硬革质,背面弯拱,疏被银白色短柔毛,有1深纵沟槽,向上几达叶顶端,下部叉开,边缘红褐色,干膜质,有缘毛。花单一,腋生;花梗长2-3毫米,纤细,密被蛛丝状绒毛;花萼5裂,裂片椭圆形,长4.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或尖,疏被银白色短柔毛;花冠白色,长9毫米,外面疏被银白色短柔毛,口部5浅裂,裂片宽三角形,平展;雄蕊10,花丝长2.5毫米,疏被柔毛,向基部加宽,花药椭圆形,顶部芒长约1毫米,被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蒴果未见。花期9月。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约4 250米的山坡杜鹃属植物的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碧江。


睫毛岩须 Cassiope dendrotricha Hand.-Mazz.

睫毛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缘毛岩须(云南植物志)
常绿矮小灌木,高(6-)15-30厘米;枝条直立,少分枝或不分枝,密生四行相互接近而斜展的叶,呈轮廓方形的柱,直径5-6毫米。叶线形,硬革质,长6-7毫米,下部宽1.2毫米,钝尖头,背面龙骨状隆起,有1纵深沟槽,长几达叶顶端,边缘不具膜质边,但从基部到顶部有1列红棕色斜向上的密刚毛,毛长达1毫米,幼时在叶顶部较密。花单一,腋生;花梗具黄褐色长绒毛,开花时长约2毫米,后伸长到1.5厘米,顶部下弯;花下垂。花萼5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全缘,无毛;花冠白色,宽钟状,长约7毫米,无毛,口部5浅裂,裂片平展;雄蕊8枚,花丝短,不伸出花冠外,无毛,花药椭圆形;子房球形,无毛,花柱长约6毫米,无毛。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包藏于宿存萼片内。花期5-9月,果期10月。
产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维西、中甸、丽江、德钦、贡山)、西藏东部(林芝)。生于海拔3 400-4 400(-4 800)米的林中或草地石缝中。模式标本采于金沙江-澜沧江之间北纬27°45' 的地区。


扫帚岩须 Cassiope fastigiata (Wall.) D. Don

扫帚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血地红(西藏亚东)
常绿丛生小灌木,高15-30厘米;枝条多而密,外倾上升成扫帚状,直径约4毫米,叶在枝上成四行,覆瓦状排列。叶硬革质,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下部宽约2毫米,先端钝,具淡绿色或棕色干膜质的长约1.5毫米尖头,老时常脱落,背面无毛,龙骨状隆起,具1纵深沟槽几达叶顶端,沟下部宽,叉开,边缘具银白色(老时灰色)宽膜质边,被柔毛状纤毛。花单一,腋生;花梗长3-5毫米,密被长柔毛,顶部下弯,花下垂,基部具2-3片被缘毛的苞片;花萼5,萼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紫色,边缘干膜质,全缘或具纤毛状的细齿;花冠钟状,白色,长6-8毫米,口部5裂,裂片宽三角形,平展;雄蕊10枚,不伸出花冠外,花丝长约5毫米,粗壮,无毛,花药短,药室膨大;花柱圆锥形,基部增厚,柱头钝。蒴果球形,直立,5瓣裂;种子多数。花期5-7月,果期8-9月。
产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3 800-4 500米的高山灌丛中或冰碛石石缝中。常成群落。克什米尔地区至不丹也有分布。
全株治气喘。


鼠尾岩须 Cassiope myosuroides W. W. Sm.

鼠尾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常绿矮小半灌木,高4-7厘米,稀达12厘米;枝粗约4毫米,近直立或外倾,密生四行深绿色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小,卵形,长2-2.5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干膜质,渐尖,长约1毫米,边缘具干膜质的毛状裂片,两面绿色,腹面无毛,背面凸起成椭圆形的泡状,并伏生多数黄褐色细长刚毛。花单朵,腋生;花梗细长,长约2厘米,密生蛛丝状的黄褐色长柔毛,近顶部突然下弯,花下垂,或稀直立;萼片4-5,宽椭圆形,长约4毫米,深紫色,无毛,具窄的干膜质边;花冠白色带粉红色,钟状,长约8毫米,口部5浅裂,裂片宽三角形,无毛;雄蕊8,较花冠短,花丝粗壮,长约5毫米,基部膨大,疏生微毛。蒴果球形。花期9月。
产云南西北部(丽江、碧江)。常生于海拔4 000-4 500米的裸露石岩上。缅甸北部也有。


矮小岩须 Cassiope nana T. Z. Hsu

矮小岩须(云南植物研究)
矮小灌木,高仅2.5-3.5厘米;分枝少,疏生,常3-5枝,枝上密生四行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小,卵形,长2-2.5毫米,先端钝,边缘具小锯齿,齿缘有毛,背面有1纵沟槽达叶顶端,沟宽,下部叉开成三角形,无毛。花单一,腋生;花梗直立,长1-1.4厘米,纤细,被蛛丝状褐色绒毛;花萼5裂,裂片长圆形,长约2.5毫米,两面无毛;花冠长5-6毫米,白色,两面无毛,口部5浅裂,裂片卵圆形,不反卷;雄蕊8,花丝粗壮,长约1.5毫米,疏被柔毛,花药长圆形,芒长1毫米,疏被毛;花盘无毛;子房球形,直径约2.5毫米,无毛,花柱棒状,长1.5-2毫米,无毛;胚珠多数。果未见。花期8月。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约3 700米的陡坡上或岩石缝中。模式标本采自德钦。

本种近鼠尾岩须 C. myosuroides W. W. Smith,但叶背无毛;亦近短梗岩须c. abbreviata Hand. -Mazz.,但叶背沟槽宽并达叶端。其真正的近缘种可能是朝天岩须C. palpebrata W. W. Smith,但叶背有沟槽。故三者均可区别。


朝天岩须 Cassiope palpebrata W. W. Sm.

朝天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常绿矮小半灌木,高6-8厘米;枝条密而直立或外倾,叶在枝上四行密生而几不覆瓦状排列,多少开展,斜向上。叶片革质,披针形或近椭圆形,长2-4毫米,宽不及1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背面平坦,仅近边缘加厚,边缘每边各有3-5根长约1毫米的刚毛生于齿上,其余部分无毛。花单朵,腋生;花梗纤细,长约2厘米,先端直立或微下弯,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萼5裂,裂片椭圆形或卵形,长约2毫米,紫红色,先端圆形或钝,无毛;花冠钟形,白色,长7-8毫米,无毛,口部5裂,裂片卵形,长约2毫米,先端钝;雄蕊8,花丝粗壮,长约2毫米,疏生柔毛,花药卵形;子房球形,无毛,花柱长约2毫米,成熟果实未见。花期7-9月。
产云南西北部(德钦、贡山、碧江)。常生于海拔3 000-4 300米的高山风化岩石堆上或苔藓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北部(无具体地点)。缅甸北部也有。
本种近岩须 C. selaginoides Hook. f. et Thoms.,但叶几不为覆瓦状排列,叶背面无沟槽。边缘具长刚毛,花丝被柔毛而不同。


篦叶岩须 Cassiope pectinata Stapf

篦叶岩须(云南植物志)
矮小灌木,高15-30厘米;分枝多,粗壮,常直立,稀蔓生。叶片小,革质,覆瓦状排列于枝上,卵形,长2.5-2.8毫米,无毛,基部宽,背面沟槽近达叶顶端,边缘具篦齿状锯齿,稀锯齿不明显,齿尖具毛,老时毛脱落。花单朵,腋生,下垂;花梗长2.5(-3)厘米,纤细,被蛛丝状绒毛;花萼5裂,裂片卵形,长3-4毫米,紫红色,先端尖;花冠白色,长约6毫米,两面无毛,口部5裂,裂片卵形;雄蕊10枚,花丝长1.5毫米,被疏柔毛,芒长约1.4毫米,反折,被疏毛;花盘腺体状;子房球形,直径约1.5毫米,无毛,花柱长3毫米,无毛。蒴果小,直径约2.5毫米,花柱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 200-4 600米的灌丛、草甸、岩石上或冷杉林下。常见。模式标本采自中甸。
本种可能是岩须 C. selaginoides Hook. f. et Thoms.与睫毛岩须 C. dendrotricha Hand. -Mazz. 的杂种。与岩须的区别在于后者叶交互对生,而与睫毛岩须的不同处在于后者叶长约5毫米,基部不叉开,花冠深裂。


垫状岩须 Cassiope pulvinalis T. Z. Hsu

垫状岩须(云南植物研究)矮小灌木,高仅3厘米;分枝多,密集,常成垫状。叶不规则覆瓦状排列,叶片长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具干膜质的尖头,边缘干膜质,不加厚,具长1.5(-2)毫米的毛状齿裂,具小腺体,稀边缘稍加厚,背面平坦,疏被白色短柔毛。花单朵腋生;花梗长1.5-2厘米,纤细,被丝状黄褐色绒毛;萼片5,长圆形,长约3毫米,无毛;花冠钟形,白色,长约6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口部5浅裂,裂片宽三角形,平展;雄蕊8,花丝纤细,长约2.5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芒长约1.5毫米,反折;子房球形,直径约1.5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无毛。花期9月,果未见。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约4 300米的山坡草地石隙中。模式标本采自碧江。


长毛岩须 Cassiope wardii C. Marq. & Airy-Shaw

长毛岩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常绿小灌木,高10-20厘米;分枝多,枝直立或外倾,顶部有茸毛,被四行不为覆瓦状排列的斜展的叶。叶线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中部宽约1.2毫米,钝头,背面龙骨状隆起,无毛,具1不达叶顶端的深纵沟槽,向基部变宽,2裂叉开,边缘有密而长的茸毛,茸毛灰白色,在老叶上为黑褐色,长达3毫米,单一或2-3根簇生于突起的疏齿顶端,在幼叶顶端更密。花单生,花梗长约5毫米,粗壮,被弯曲的淡黄色柔毛,中部以上下弯,花下垂;花萼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3.5毫米,两面无毛,白色,顶端红色,上部边缘疏生睫毛;花冠钟状,长约1厘米,白色,内面基部带红色,两面无毛,口部5裂,裂片宽三角形,平展;雄蕊10枚,不伸出花冠外,花丝被微毛。蒴果小,球形,直径约2毫米,无毛,包藏于宿存的萼内。花期5-6月,果期7-9月。
产我国西藏东部和东南部(米林、察隅、墨脱)。生于海拔3 900-4 200米的草地或路边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米林。
本种介于篦叶岩须 C. pectinata Stapf和扫帚岩须C. fastigiata D. Don之间,但植株粗壮,叶边缘被密而长的茸毛,枝条顶部被茸毛而特异。

岩须的分布区域

岩须产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

岩须锡金、不丹亦有分布。

岩须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护花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彝药】史补,草灵芝,岩灵芝。全草主头昏目眩,神衰体虚,口干烦渴,风湿疼痛,肠胃气滞,肝气不舒,饮食无昧《彝植药续》。
史补:主治风湿疼痛,腹胀腹痛,头晕虚弱。头晕目眩,神衰体虚,口干烦渴,风湿疼痛,饮食无味。
岩须的全株(草灵芝):辛、微苦,平。行气止痛,安神。用于肝胃气痛,食欲不振,肾虚。

热门文章推荐

相关问答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热门植物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