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羽玉(学名:Lophophora williamsii)是一种细小及无刺的仙人掌。原产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部至墨西哥,主要在奇瓦瓦沙漠、塔毛利帕斯州及圣路易斯波托西州生长。
又名僧冠掌,爱好者俗称“乌鱼”、“鱼”,系仙人掌科乌羽玉属多肉植物。老株丛生,萝卜状肉质根;球体扁球形或球形,表皮暗绿色或灰绿色;株高5~8厘米,棱垂直或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多绒毛,刺座有白色或黄白色绒毛;小花钟状或漏斗形,淡粉红色至紫红色;浆果粉红色,棍棒状,有10余粒黑色种子。
乌羽玉属植物。产于墨西哥北部。植株具粗大的肉质根,在原产地根部的体积比茎部大好多倍。茎球状,球体柔软,表皮为绿色或灰绿色。棱沟呈螺旋形排列但不明显。植株顶部的生长点多生绒毛,灰白色。刺座圆形,很大。刺退化,被绵毛取代。花小而短,花期短,直径约在1厘米左右,淡红色。果实呈棍棒形,红色或粉色。每个果实约有10到30粒种子不等,可自花授粉繁殖。
棱8—10,螺旋形排列但棱不是很明显,几乎没有棱沟。植株顶部多绒毛,灰白色。刺座圆形,很大,无刺只有绵毛。花小而短,开放短促,直径1.25厘米,淡红色。果实棍棒形,红色。
乌羽玉有时会开花,其花朵细小及呈粉红色。种子细小及呈黑色,需要炎热及潮湿的环境来发芽。乌羽玉有多种苯乙胺生物碱,当中最主要的是麦司卡林。新鲜乌羽玉内含有约0.4%的麦司卡林,而干乌羽玉则有3-6%。它们的生长率极低。培植标本生长得较快,有时只需3年时间就可以由种子长成开花。将乌羽玉接枝到成熟的青绿柱根上就会生长得更快。
乌羽玉原产墨西哥中部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地区,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怕积水,耐干旱和半阴,要求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冬季较耐寒,夏季耐高温,适应性较强。
主要在海拔100-1500米生长,间中会在奇瓦瓦沙漠高达1900米处生长,也会在塔毛利帕斯州较温和气候的地区生长。
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栽培宜用较深的筒盆,盆低需多放大粒的石头方便排水透气。喜充足的阳光通风良好的环境。夏季干旱炎热时节需防红蜘蛛危害。
一、满足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适时实地的遮荫。
大家知道乌羽玉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充足的光照,由于部分爱好者对充足阳光的理解不同而造成强烈的阳光将植株灼伤的遗憾。因此,从春末至秋末遮去部分强烈直射和斜射的阳光是大家尤其是初养者要重视的一个关键所在。但由于栽培环境不一样,遮荫的标准也不一样,一般地说,楼层高、采光好且朝南或其它朝向的阳台只注意单向的遮荫即可,而在顶层或多向采光条件下养植的植株则要对来自四面的强烈阳光给予适度的遮荫防护措施。有的花友由于害怕植株被灼伤,将植株长期安置在阳台的背阴处或多层养植柜的里层中,其结果是株体长成尖长型,新生刺座上光秃无毛,十分难看。所以说,乌羽玉所谓耐阴,尤其是长期将植株放在阴处养植,在武汉地区的环境条件下是不适宜的,只能使植株处于一种要死不活的状态。只有在光照充分,不过度阴蔽的环境下培养,才能使乌羽玉属系列品种的植株呈扁圆或圆球状,使软毛发达,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三、满足植株对栽培基质疏松透气的要求,生长期才可以充分浇水、施肥。
栽培乌羽玉的培养土,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材料配方,原则上是培养土不可过细,过细的土质一是易引起板结,不利于渗水透气,满足不了根系对空气的需求;二是容易在阴雨天或休眠期造成根系腐烂;三是土质过湿还易引起幼龄植株和成年植株上孪生的子球胀裂,遇空气湿度过高常引起局部腐烂,这也是花友尤其是初养者要格外当心的。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生长期充分浇水的过程中切记不要经常性地将乌羽玉的软毛淋湿,以免软毛结成一团,不易恢复原来美丽蓬松的观赏效果。原产墨西哥中部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地区。羽玉原产于北美洲南部,主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墨西哥奇瓦瓦州、科阿韦拉州、新莱昂州及塔毛利帕斯州。它们主要在海拔100-1500米生长,间中会在奇瓦瓦沙漠高达1900米处生长,也会在塔毛利帕斯州较温和气候的地区生长。其生长地主要是沙漠丛林,大部份接近石灰山。
本种有许多园艺栽培种:如银冠玉、翠冠玉、仔吹乌羽玉、长毛乌羽玉及斑锦变异种等等。嫁接不宜用量天尺作砧木,宜用仙人球和其他柱类品种(如袖蒲柱、茶柱、龙神柱等)为好。
用乌羽玉放家里是最好不过的选择,此乌羽玉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怕积水,耐干旱和半阴,要求有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帮助您更好的调节空气。
乌羽玉知名度高,品种多,适于品种收集栽培,也可盆栽布置窗台、阳台等处。
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怕积水,耐干旱和半阴,要求有较大的昼夜温差。
宜用深盆种植。培养土要求疏松、排水良好。嫁接可用草球或卧龙柱、朱氏卧龙柱作砧木。要谨防红蜘蛛危害。夏季稍加遮荫,冬季保持盆土干燥。
生长期在春、秋季,肥大的直根怕渍水,除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外,其他时期要控制浇水,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盆土积水,否则会造成根腐烂,而长期干旱,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滞,表皮发皱,无光泽。休眠期尤要少浇水或不浇水,并停止施肥。乌羽玉喜空气湿润,有人用饮料瓶将球体罩起来养护,虽球体饱满,表皮洁净、润泽,但会因空气流通差而感染锈病,可定期喷洒多菌灵、粉锈宁等预防。繁殖方法有播种、嫁接、扦插。
播种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由于种子细小,覆土不宜过厚,并罩上塑料薄膜或玻璃将其“闷”起来,以利于种子发芽,播后7~10天出苗。嫁接采用平接法,砧木可用草球、金琥、龙神柱、袖浦柱等,三棱箭与乌羽玉缺乏亲和力不宜采用;接穗可用实生苗或大球萌发的小球,有些品种不易产生仔球,也难采到种子,可将顶部生长点破坏,促其萌发仔球,待仔球长到一定大小时取下嫁接或扦插。扦插多在生长期进行,应据球体伤口的大小,晾1、2周,伤口较大的要晾1个月,待伤口干燥后,插于粗沙或蛭石中,保持土壤稍有潮气即可。
播种可在4~5月进行。播种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盆土用经过蒸气消毒的素砂土,用盆浸法将盆上浸湿后,将种子均匀地撤播在土壤表面,由于种子细小,不用覆土,在播种盆上盖玻璃片以保持湿度,再盖一张白纸以避免阳光直射。昼夜温差在15~25℃之间,10天左右可发芽。
嫁接,砧木宜采用仙人球属中的花盛球、短毛球等。嫁接应选择接穗和砧木都生长旺盛、体液充足时进行,气温在20-25℃时成活率最高,一般春季到初夏期间嫁接效果最好。操作时先在砧木适当高度用利刀横切,切除生长点,再沿切面边缘作20度-45度切削,紧接着将接穗下部横切一刀。接穗切好后立即放置在砧木切面上,放时将接穗与砧木的微管束对准。接穗放好后可用细线先作纵向捆绑,再作横向圈缩勒紧。嫁接后的植株可移至避风的半阴处,盆栽到砧木在愈合期内一般不要浇水。嫁后在25℃左右的温度下10天左右可拆线,如切口无异常颜色,接穗饱满,接合处全部或大部分已经粘连在一起,则说明嫁接成功,此时可往盆内浇水,并逐步见光。
扦插多在生长期进行,将切下的子球或嫁接苗上取下的穗球,放在通风干燥处风干,当球体萎缩脱水时,将球体摆放在潮湿的素砂土上,在球体上盖一张白纸以避光。保持盆土湿润,一个月左右可生根,生根后埋入培养土中定植。
美洲西南部欧沙拉传统(Oshara Tradition)的人早于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中期就有使用乌羽玉。在德克萨斯州发现的两个乌羽玉标本就发现是属于史前3780-3660年。这两个标本的生物碱抽取物就约有2%的麦司卡林,估计美洲原住民于最少5500年前就已经有使用乌羽玉。在墨西哥科阿韦拉州的洞穴发现的乌羽玉标本就属于公元810-1070年。
纪录最早使用乌羽玉的美洲原住民有墨西哥北部的惠考尔(Huichol)及其他奥克拉荷马州及德克萨斯州部族。在阿萨巴斯卡语系的部族也有使用乌羽玉。通卡瓦人(Tonkawa)、梅斯卡勒罗人(Mescalero)及里本阿帕切族(Lipan Apache)是墨西哥北部最早信奉乌羽玉的部族。他们也是主要将乌羽玉引入到新来部落(如科曼奇(Comanche)及凯厄瓦(Kiowa))的部族。最早在宗教、庆典及治疗上使用乌羽玉的证据要追溯至超过2000年前。
美洲北部的原住民于19世纪就开始在宗教上使用乌羽玉。他们称乌羽玉为“圣药”,用来治疗精神、身体及社会疾病。美国政府于1880年代至1930年代禁止进行使用乌羽玉的宗教仪式。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族也只是于20世纪初才有使用乌羽玉。他们传统上并没有使用乌羽玉,直至毗邻的犹特族(Ute)引入了乌羽玉。
约翰‧布睿格(Dr. John Raleigh Briggs)是最先将乌羽玉带到西方的科学世界。海弗特尔(Arthur Heffter)于1897年进行了乌羽玉效用的实验。挪威的拉姆霍尔兹(Carl Sofus Lumholtz)就墨西哥原住民使用乌羽玉进行了研究,发现于美国内战期间,德州游骑兵师(Texas Rangers)会将乌羽玉浸水来吃。
美轮美奂。
254 阅读 21-09-04
297 阅读 21-09-04
620 阅读 21-09-04
346 阅读 21-09-04
798 阅读 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