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阅读:0   来源:https://www.zlbes.com/    标签: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释文]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由于天地之气不断上下交换,所以一切植物都已开花结实。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厌恶炎夏之日,不发怒,让精神象万物开花成秀那样充实,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这就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那就要伤及心气,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以致供给秋季收敛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劲急,地气清肃。这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时间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敛之气的道理。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及肺气,到冬季会发生腹泻完谷不化一类的疾病,以致适应冬季"闭藏"的力量就少了。

    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呈现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这时人们要适应冬季的特点,应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东西,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以致供给春天生发之气的力量就少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德隐蔽不露,运行不息,万物的生气才会不止。如天气不清明,则日月便会失去光辉。天运失常,则邪气充满空间。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而不能上升,地气就不能上应天气,露水也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了,那么即是巨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没有节制,白露当下不下,草木就会枯槁,失去了它的繁荣景象。有害的邪风不断刮起,暴雨经常降下,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相互间的平衡,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使万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中途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所以不发生大病,因为他不背离万物的生长规律,故它的生机就不会衰竭。

    违反了春季的养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肝气发生病变。违反了夏季的养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心气空虚。违反了秋季的养收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收敛,肺热喘促胸满。违反了冬季养藏之气,则少阴之气失于闭藏,肾气衰弱于下。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两季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两季重视保养阴气,以顺从根本。所以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那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败坏了真元。所以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则不会产生疾病,这样便可以说真正掌握了养生的道理。圣人能够奉行这个道理,愚昧的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就能生存,违背了阴阳就会死亡。顺从了就会太平,如果把违逆当作顺从,那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失去协调而成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事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喝了地去挖井,战乱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摘自《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素问》 主编:何文彬 谭一松)

关于黄帝内经养生法:

一年四季节气的变换,气候寒暑温凉的次第流转,都与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息息相关。四季养生,就是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结合阴阳寒热的偏盛、偏衰,来调整养生保健的侧重,最后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四季如何养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主生发,阳始升,阴始消,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升发之势,向上、向外舒展阳气。这个季节养生有三大要点:一是先调神志,时时保持开朗愉悦的心情,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如此则精气不易耗散;二是多做有助于升发阳气的户外运动,如打球、散步、跑步、做操、打拳等,使气血流通;三是饮食应低脂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当季菜蔬最佳,如荠菜、油菜、芹菜、鼓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蒲公英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养生切记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激动或大怒,户外运动应该在清晨或傍晚等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否则有耗气伤津的风险,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放松身心的活动饮食要清淡,佐以开胃爽口的菜肴,不能吃太凉的东西,否则易伤阳气,一般人可以喝乌梅汤、绿豆汤来止渴、祛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主收敛,这时阳气始退阴气始长,天气干燥凉爽,这时要收敛潜藏自己的阳气、精神和津液,荣养脏腑。饮食上要多吃滋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芝麻、蜂蜜、枕杷、银耳、秋梨等柔润之品。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可以做一些比较平和的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主收藏,此时世间一片阴盛阳衰之象,养生的重中之重便是保护阳气。饮食方面,多吃温养阳气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女子可结合其“以阴血为本”的生理特点,适当吃一些补肾养血的食材如阿胶、当归、枸杞子、核桃仁等;男性可选择鹿茸、核桃仁、龟板等。平时可在阳光充足和避风的地方做户外运动,但不宜过量,更不要大汗淋漓,要及时擦汗,防止感冒。生活起居方面应该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中国古人自古崇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此日常养生一定要结合四时阴阳的盛衰,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内容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大全(春夏秋冬必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养生等于长寿,让你健康度四季!
四季养生:春养肝,夏养肾,秋养肺,冬养心
一日与四季养生注意哪些内容

上一篇:四季养生:春养肝,夏养肾,秋养肺,冬养心

下一篇: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推荐阅读